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详情

圆桌论坛全文翻译—智慧园(社)区CIM建设发展论坛

文章来源:发布时间:2021-05-24 09:56:19

     圆桌论坛环节,由上海益埃毕集团总裁杨新新主持,北京飞渡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宋彬、51WORLD园区与地产事业部总经理王辰康、腾讯云微瓴的高级产品总监/CityBase总架构师李洪飞、奥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许浩四位圆桌论坛嘉宾参与CIM话题讨论,发表独到观点。

背景.png


Part.1
共三个问题,各位嘉宾轮流作答

主持人:杨新新

第一个问题,目前很多同行认为,园区社区CIM平台是扩大版的BIM运维,包括其中应用的一些技术也比较相似,我们这样理解对不对呢,想请专家们来谈一谈。

宋彬

        园区社区CIM平台是扩大版的BIM运维,其实之前我也是这么认为的。因为本身来说做过工程,也搞过GIS。所以,至少从某一个试点的角度来讲,我觉得这种说法是事实,从资产的角度来看也是。

但是,我做这么年,看了这么多行业后,我发现园区业务本身有个特点,就是从空间角度了解的话,它是有多个用户视图汇集而成,今天我就发现做园区业务的企业特别多。其中有一个视角,就是从资产的这个形成,从资产的运用这个角度来看,是不是感觉到按照今天我们这个BIM生态角度来讲的话,CIM确实有BIM扩大版特征。

但是,毕竟园区它还有本身它有运营特征,还有强运营特征,还有招商等等。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样理解CIM可能就有失偏颇。所以,园区我认为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综合维度、综合视角发展的区域。

王辰康

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51world园区事业部的负责人,叫王辰康。然后我的视角,其实更多的是从一个甲方的视角,因为本身我以前也是在开发商企业。

开发商其实对于BIM的利用率相对来说是比较低的,因为BIM主要是这两年一些大型城市公建,包括这个国家发文之后,它有这个使用率的一个要求,所以正常的住宅或者一般的这种商业综合体很少用BIM。所以从这个角度上,可能说这个CIM是BIM放大版,那可能就不太合适,因为CIM它是个多元的学科。

但是换另外一个角度,今天在座领导提出“CIM  promote BIM”,我觉得这个概念就非常好,就是CIM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BIM目前来看最多的信息量、数据在CIM领域发挥了更大的价值。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理解,说CIMM是放大版的BIM,我觉得也蛮好的,而且这样的话也更容易理解,整体来说是一种相互相融并且互相促进的这样的一个状态。

李洪飞

我觉得这个理解从我们实践来讲,肯定不是。传统楼宇运维,肯定用BIM是可以搞定的。但是为什么我说不是呢,就是我们这个部门成立,腾讯自己有造楼需求,早在建造滨海大厦的时候就成立了。从2013年我们就思考,怎么把楼宇建造的跟别的不一样,因为我们是科技公司,所以我们就开始去研究了微瓴这样的一个系统。

那么微瓴核心想做什么呢?就是在过程当中,把我们的整个的楼宇里面的所有的风气水电、所有的电梯、所有的这种设备全部联上去,做成智能化的楼宇。但是后来发现问题实际上不仅是我们的抖音,我们在后面的实现的过程中,发现有些东西它是在前面就已经确定掉了,就是在运维之前,在规划期和建设期就已经确定掉了。

所以换句话讲,今天CIM提的这个概念就特别好,解决我们原来的一个困惑。我们为什么会从运维期往前走,也是这样的一个原因。所以,我们希望能够在建造期,然后在规划期,就能够把一些标准图纸、一些规范能够在过程中就埋下去,然后沉淀下来。在前期决策的一些设备就在前面能够定下来,到后面运维是运维运维这个过程你们会发现很简单。因为我在这里面遇到很多问题,我们这个楼宇建的时候,我们就要去连接电梯,人家不给你电,但你要去做节能要去做节能减排,怎么办?我们自己自己找合作伙伴一起发明了一些小的插件,就插在那些末端的设备,通过水电的这些设备的末端然后去采集数据,你只能这么干。但是我们现在有了CIM概念,从前面的规定管一体了之后,我们是不是可以在前面就把这个事情就确定了,对不对?这个是我觉得我们在实践里面的一些思考。

宋彬
其实这个问题我觉得,腾讯云在做,刚刚他讲的实践,更多是“以人为中心”来讲园区、社区,而我讲的是什么以物为中心,以形为中心。我们所讲的是不同的视角。
许浩

关于这个问题,如果说我们加一个这样的定语,就是基于这种智慧园区或智慧社区的一个角度出发,同时再加一个我们宋总刚才的一个精辟观点,从资产形成角度出发,我认为那么我们在这个视角来看,认为智慧社区和智慧园区是BIM协同平台的扩大版是有一定的道理和逻辑性的。

但是如果上升到城市的维度,从城市的一个运营者和管理者的角度来看,那BIM平台的扩大版肯定就满足不了更大的、更高站位的需求了。这是我的观点。

主持人:杨新新

第二个问题是目前咱们住建部对CIM的定位是一个城市级的基础平台,基于这个CIM平台来开发CIM+的应用。我们在推进CIM过程中有哪些阻力,有哪些这个难点,想请专家们提炼一下。

宋彬

这个说来话就特别长,这一路跟着CIM发展,从开始制定CIM标准,到做CIM试点,我们参与几个试点城市,今年又做了其他城市,后来发现想要表达的话特别多,有几点我总结一下。

CIM,首先从我的角度来看,它是一个典型的生态型的业务,可能跟GIS还有不太一样。那GIS整体的偏离技术工具,它和BIM有些相像。那如果从这个角度推动来讲的话,其实在我们这个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这么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数据。

因为CIM是有全空间的,过去我们讲BIM,它只是一部分基础设施——建筑,而GIS讲的是地理空间、地形。那么今天我们讨论CIM全空间,涉及数据的整体接入汇聚,这个难度其实是最大,我们遇到很大的一个阻力,我相信作为CIM牵头的几家单位,也是会有类似的感受,当然这里面有技术层面,也有这个组织层面的问题。我相信参与做CIM的团队,肯定有大量的时间、精力放在这个问题上面。

第二个是因为CIM从我的认知角度讲,既然是全空间,准确说是在十几年前的院士提出的。那么今天CIM正好印证的城市这么一个场景,那么把全中间这个事情纳入这个范畴里面。那这里很简单,它整个的这个理论体系和它背景理论体系其实并不没有一个理论体系支撑的,只是今天我们简单的会把一个并不加技术放进去了。所以到底它是一种什么样的原子级的化学反应,没有去深入探讨。那么在这过程中也意味着一个新生事物诞生,他这里面是需要有政策、有市场短中长的价值预期,还要有技术与技术关键技术的突破。那么我们要第二个就是关键技术突破,全空间什么概念?那就是什么数据全进来。这个本身来说是对我们学术界,对于我们的这个业绩来说,这是存在一个继续挑战。那么在这里面其实就说是我们的研究,但是我们国家要求我们必须一年、两年要上,那么这个问题带来什么?就是我们大量的基础的技术研究性的工作,其实是跟我们工程化的工作是同步在开展工作。所以某种角度来讲,就造就了现在我们在做CIM平台的时候,其实在大量的时间在做技术的研究、技术的探索和技术的一个验证这一块,所以我觉得这个,这是我我们遇到的这个第二个问题了。

那第三个问题说的这个标准,这肯定是个问题。住建部最近发布了六个行标了,我觉得特别好。从这个数据层到技术平台层,再到我们专项的应用层报备、报建,都把这个标准约束起来了,个过程当中他来之不易。所以我觉得这个事情上我认为这个当下来说是不错,但是怎么落地,这也是换了一个新的话题因为这里面还涉及到这个涉及到这个谁组织、谁落地、谁来执行,然后还有一个推广的过程当中。这是我觉得是下来三个问题,谁会愿意所谓会真正意义上落实这些标准的执行。

再下一个问题可能就是我感觉到未来运维的问题因为过去每个行业其实都有自己的垂直领域的平台,但是CIM的这个平台它不一样。回顾一下各个部委他都有一个垂直,你像公安有安全平台,自然资源有时空大数据平台,在这个别的行业还有类似的一个平台,但是CIM,它是城市级的,以一个管理对象来聚合的那个地方跨了N个维度,跨了N个行业,那这种情况下谁组织、谁牵头、谁运维,这是一个新课程。因为肯定谁都要想着主导这个事情,但谁又能主导这个事情,那么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只是说提出问题,因为至少目前为止,这个可能是我脑海里面也存在的一个疑问。

王辰康

这个第一个是今天上午马主任提到,其实是人才。因为本身CIM是比较新的,所以大家现在发现整个业内有像51这样比较新的企业,我们成立到现在也就五年的时间,而且我们做的是计算机途径学,跟BIM、GIS、IoT没有任何关系,我们主要是做这个计算机图形影像,会做一些仿真算法等,但是我们也能参与CIM的整个这种生态和平台的建设,其实也是比较幸运,因为它本身是个非常综合的行业,所以需要非常多人才。我们现在面临人才的竞争非常激烈,有些是来自于很多跨行业的,大家都不敢想象,包括做游戏行业,不仅是来自于我们比较熟悉的,建筑设计,非常多其他的领域,这是第一个难点。所以正好现在也有CIM人才这种培训的计划和认证,我觉得是非常好。

然后第二个其实也就是前面宋总也提到,我们CIM第一批的已经建设合作落地项目,现在面临的是运营的问题。就是从初期的建设期已经过渡到了运营的阶段,因为它本身是海量的数字资产,从零到一之后它面临变现的问题,政府也不会一直掏钱做这个事情。我们现在对接有一些是全财政拨款,也有些企业的,也有各种模式,最后肯定回归一个商业变现的问题。所以我们在做一些试点,比如说重庆两江新区、成都天府,他们考虑的比较长久。我们分期建设完之后后面怎么去变现,或者怎么服务到各级的委办局、央国企,甚至到更多的民营企业,甚至最终到C端。C端这个是大家最后的受益者,但是这里面肯定面临非常多的这个技术的突破。我们现在建的比如大屏、驾驶舱、乘运中心很好,但是它的受众毕竟是可能几十个,最多上百个、上千个是极限了,但是真正未来服务到更海量的群体,其实我们现在有很多C端的这种需求,其实还是面临很多的这个技术和成本的问题,主要是成本问题。现在5G也好,云渲染也好,技术还算成熟,是这个钱已加上去太贵了,以至于大家用不起,所以最后又变成了一个奢侈品。这个可能也是一个中长期解决问题,但我相信一定会解决。大概就这两点。

李洪飞

想说一两点。一个是其实我觉得这个CIM在这个阶段就有点像一头大象,然后我们所有的人其实就是去摸象,那每个人从自己的视角去看都不一样,那所以你会发现我们具体在具体的这种项目推进,还有包括像我们在做很多智慧城市的过程里面,那么对于CIM的理解就完全不一样。所以换句话讲就是我们一直讲要通过市场竞争的方式去促进整个技术的发展,但是往往在这种模棱两可的看来,你是很难去做的。因为你去跟领导讲的时候,领导就这东西好像你比他的好看,他比你的流畅,完了。但实际上我们理解的CIM它不是说仅仅单拿来去看的,而是说背后的整个你能不能实现整个的城市的全要素数字化、全要素的这个这个管理,全要素的这个在线,这个才是真正的我们认为CIM要去做的事情。但这个也我理解可能也不一定正确,这个是需要一个时间去认证。现在我们这个当然有指标委来牵头类似像这样的一些开放的组织来牵头,大家一起来联合的行业的各家的实践来努力拢一拢这个CIM应该是什么样的定义,然后去落地,每家这个整个市场里面竞争里面充分去竞争,这没关系,但是大家最起码能够把思维统一的统一高度,同时加强宣传,就是对于我们的下面的各个园区也好,我们的社区也好,包括我们政府部门也好,加强宣传,加强更通过一些更容易理解这些方式告诉他们什么是CIM。我觉得这个可能才会慢慢的会好。否则的话我觉得可能慢慢的可能到下面就会就会做偏掉,特别是到下面的二三线的城市,你会发现真的国家说做个CIM平台,那就是搞个大屏就完了。这个是我想讲的第一个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这个难点就是CIM就是未来怎么去变现,怎么去把它发挥它的长期的持续的价值,除了他在城市的管理和运维阶段能够去使用这些之外,那我还能不能发挥价值,然后让它产生一些更多的一些价值.所以我们像在这个领域里面,其实我们也在做一些尝试,因为像深圳本身它是一个从创新的一些沃土,深圳尝试做这个数据交易所的概念,那么所以我们会在在一些领域里面,我们会跟本地的一些合作一起去探索。商务的数据,你花了大量的这个这个成本和能力去采集完了数据之后我换了,那么未来这些数据是不是能够开放给比如说设计院呢?我能不能开放给开发商呢?拿地的时候,他老旧社区改造的时候,他做一个新的园区设计的时候,所有的地下的直接管线,管管地上的这些路桥税数据都有,那我就很好的能过去看到我新的园区跟我的周边的环境是什么样的关系,那我认为付一点钱也是愿意的。所以这个是我们再去做一些尝试。但这个领域里面还有更多的领域都需要很多的我们的合作伙伴,包括在座的各位这个专家一起脑洞大开去思考。所以这个是我想讲的第二点,其他的没有。

许浩

在我个人看来,这个CIM平台的建设他可能碰到的难点和阻力大概有一区域是也是一。我是借一位这个行业前辈和专家的话来说,就是我们对于CIM平台的认识和定位,一定要从传统建房子的工程师思维转变为互联网运营的思维,不要再把它看作只是一个简单的信息化的项目,而是要把它当作水、电、煤、气管道一样城市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他建一个什么样的CIM,建一个多高质量的CIM,多少内容的CIM,这也很重要。更重要的是现有平台建设完成之后,你要像爱护你的管道、我的自来水、我的燃气供应一样,去有他一个常态化的维护,从而实现我们刚才在报告里说的数字呼吸、数字成长,这个是非常重要。我觉得这个也是在各地要建设这个城市一模一样。
首先我们这个理念方面一定要针对它做一个转变,把它定位为信息化的这个基础设施。

 第二点就是实在一点的问题,就说我们这个城市信息模型到底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数字的孪生空间对于现实物理世界的仿真和映射程度。简单说是一致性程度、限制性怎么样。那么我们任何的城市信心,但他就和刚才的这个问题是一脉相承了。如果我没有运营的逻辑,那我建设的这个平台一定是落后于我这个城市现状的,一个落后于城市现状的平台,它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发挥它的仿真模拟作用,发挥对这个城市在物理空间中一些高成本的一些投入的这个这个支撑,那这个其实它就就会让我们在具体经过打折扣。

因此我认为是两个方面,一个是脑袋要转型,把建设项目思维转为运营的思维。第二个,在运营过程中去找到高效、低成本,能够保证数字完成世界和物理世界现实性、一致性非常强的这种手段。

主持人:杨新新

刚刚王总也提到说这个CIM人才的问题,刚好上午马主任也讲到了,下半年全国这边有一些计划,因为这个是个新概念,这就是国内没有现成的人才,国内每个单位都是自己在培养,自己在摸索。

接下来一个问题也是我们参会代表提的,就说目前从CIM的发展来看,主要是政府在推动,就说是否需要市场来推动?政府和市场应该分别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就是民营单位有没有一些机会?

宋彬

这个问题比较大,这个其实也经常是我自己思考的问题。因为我现在公司也在想,既然我们自己定位CIM,那么就何去何从?这一块也要想这个事情努力想把它变成一个从过去的政府主导变成一个市场化的行为,也作为我们这种民营企业本身来说,我们是愿意看这种情况的。

我想讲这个话题之外,有个前提条件,就是我们面对的是城市CIM,园区CIM还是工程CIMCIM业务划分有项目级的,有企业级的,也有集团级的,还有作业级的,这个是我自己的划分。按照城市角度来看,因为政府主导的城市政策,那么园区的可能会比较多样化一些。那么所以从城市CIM这个角度来讲,我认为应该还是政府主导。因为我们本身我也搞了十几年的BIM,其实后来发现一个问题,其实这个就是后来政府一旦介入之后,BIM推进地好快,一下子这个事情就起来了。GIS的发展,从80年代、90年代,到2000年后发展也挺快的。其实基本看的出来,中国的GIS的发展应该说是跻身全世界先进或者顶尖行业其实很简单,政府的你们扮演一个非常好的一个角色,努力的、不断的、持续的投入,在引导这个市场,这个工作角度来讲,也形成了中国GIS这种产业的联盟体。GIS这个产业里面,确实这个在政府的主导下,其实确实做得不错。那么回头看BIM这两年一看发展特别快,所以从整体来讲,我们从借的角度来讲,我是从短中长短中期角度来讲,我个人的最大希望,政府继续加大投入,主导市场。

我觉得刚刚这个许总讲了非常好的一个观念——运营,因为我觉得这个事情未来还要运营这个角度,需要探讨多种模式。那么到底是政府来主导,还是说我们是社会的社会资本,还是说这各种资本主导这个事?我们可能需要做一些探讨,因为至少目前为止,我们自己是在尝试在不同层级的CIM,不同区域CIM,怎么从邮件到运营里面,那么从政府主导,那么是市场的这么一个逐渐的市场化出现的参与当中,从资本层面、从技术层面看怎么来做的事情,其实我认为我本身没有标准答案,我认为市场化的这么一个运作这一块,所以这里面具体怎么有效?我也我也跟大家分享了这一块,我们自己的努力在努力从这一块,并且也在努力向那个习总书记这个方向发展。那么从城市这个角度,那么从园区角度来讲,那我认为这个是说实话比较多样化,就不再赘述。

王辰康

这个问题正好可能我们作为企业比较合适回答因为如果我们这里有个概念,因为吸引大家一听就感觉是这个城市信息模型。但去年的时候我们问过这个陈宜明总工,他说这个CIM他们当年起的名字叫“China Bim”,就是它其实是一个中国格式的这种,所以我们把它泛化一下,不一定是只限于城市,就如果这种企业不精确,这几个十几个城市试点,其实它数量还是比较少的,实话实说,而且你每一个这个体量都在数里面加起来也没有多大。但是我们如果放眼到更广阔的市场,你像我们现在企业内部有城市事业部,有园区、有机场、港口、水务、交通、轨道事业部。然后当然城市是这个比较头部的,它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因为你城市拿下来之后,下面这每个都在里面,所以他从这个角度去看的话,我觉得企业的机会太多。因为不同的领域都需要不同程度的CIM去支撑,而且现在这个CIM层级更加明确了,比如说城市它可能更多的是一到四的部分,那我们在一些这种社区园区它可能是三、四、五,然后再有一些这种电力或者这种更精细的领域,可能要用到五、六、七,它这种不同的程度不一样,所以机会还是非常多的。从这个企业的角度,而且目前国家的这个相关的标准和文件已经非常明确了,所以对我们来说,机会就今年看的话应该会非常多。去年可能整体全国公开挂网的这种性相关,我估计能一千个,数千个,大概这样的是今年可能能翻好几倍,就如果从这个这个这个商机、从线索的角度去看的话,大概就这些。

李洪飞

我觉得这个问题,确实挺大的,很难回答。我自己是这么认为的,第一个就是你把这个范围定位在多大的这个范围之内范围。第二个其实是反过来去看,就是你未来的运营模式是什么样的,然后可能才决定了你前面应该怎么去建。

因为我比如说我们回过头来我先回答运营模式的问题,你比如说我刚才讲到的,那假设有一天我们能够做好了之后,园区要做CIM,这个园区要搞也要搞CIM,那这个数据是他自己去还是政府去建了以后给他呢?那所以回到这个这个程度上来讲,就是看我们怎么去建这样的一个设计平台。当然这里面会有很多的问题,就是比如说我们其实现在也遇到,当然这个比如一开始的时候,我们问深圳规则局去要一些这种这个滨海周边的数据,因为前面法律规定只有六平方公里,那就只能给六平方公里,后面这个法律改了,说给二十五平方公里。从这维度上来讲,你说一月二十五就不错了,我们月二十五就要了一部分。所以就是说你一看就是从法律和政政策的角度来讲,它本身就不支持说大范围的,你的这个这个企业要去建,你怎么去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现在这个阶段那肯定更多的是政府去主导、去建。但反过来想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刚讲到的,那么政府建了这个CIM平台了之后,就比如说我们就拿深圳来举例,你既然都能够把就是我们先讲数据这一部分,把深圳的所有的这些商务的数据都采集完了,那这里面的所有数据是不是涵盖里面所有的园区呢?那你园区在做整个的智慧园区的时候,那你为什么还要重新再去产业呢?那你能不能就用政府的这个数据政府贡献数据给给了你呢?所以这个回过来又变成了说哎我们是不是看到了新的商业模式了,所以在这过程里面就是。但其实是我觉得它是个循环,是一个圈,就关键是看我们这个这个圈要怎么去绕出来。但是从目前的这个圈给我们定的这个范围来讲,我认为可能大范围的CIM更多还是从政府、社区牵头,因为法律法规在哪,然后标准体系在那,那没有政府的牵头你肯定很难做这个事。我们小范围的就是园区,我们开发商主导这些项目、社区等等可以去做,是没问题的。但这个反过来讲,你要是通过小的这个一点一点的把国家的这个这个拼图给它拼起来,我觉得还是很难的。就刚才讲到了适应的整个标准它的定义都不一样,规范也不一样,这家按照这样的标准去做,那家按照那家的认知去做,你会发现最后来拼多多的时候好像差了很多讲。所以这个是我觉得那当前面临的问题也是只有这样一些方式可能比较好,能够去往下推进。

许浩

我个人很认同前面三位,一些观点,做一点的补充。

我也个人认为在现在的情况下,我们这个CIM平台的市场化其实还是或者说由市场化的组织来建设、来耕耘,这还是个比较难。我个人偏这个悲观、偏负面的想法。主要是考虑是主要个人的想法是觉得一个首先我们看一下国外,其实利用bentely、利用达索公司这些平台,我们在虚拟新加坡、在赫尔辛基、在法国雷恩,还有一些城市所做的城市信息模型,其实也都是由当地政府统一来这个这个来建设的,当作一种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资产投入。

第二个,回到我们国内的情况来说,我们有很多自己的商会法的一些约束情况,尤其是在就像刚才洪飞总和宋斌总所说的,在更大的尺度空间城市。如果我们是一个民营机构或者市场化的主体来主宰这些数据的话,会面临非常大的一个风险。最后一点就是我们在整个的城市信息模型的这些项目的建设过程中,自己的一个深刻体会是这些数据更多是有利于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如果用来滥用或者说是从商业模式、赚钱角度出发去考虑这些数据的应用模式的话,可能会出现滥用的情况。
所以说我个人就是于公于私,都还是认为可能会正操作的方式是还是会成为未来的主流。

主持人:杨新新

这个四位专家都讲得非常好就是说这是政府得到的信用平台,这个肯定是由政府来主导,政府的生命线工程,有很多数据安全之类的。但是刚刚总书记也讲到了,还是有很多机会民营企业还是有机会,包括这个产业的CIM,园区、社区,包括景区,包括很多产业,高铁这个开发区之类的,这个机会还是蛮多,所以大家还是有很多机会。后面还有一点补充就是因为CIM的推广会带动我们整个国产化,我觉得这个也是个很好的机会,就是整个未来整个CIM,包括CIM国产化也是很大的推动。

Part.2
共四个问题,分别针对每位嘉宾提问,分别作答
主持人:杨新新

后面有四个问题是单独来问这个四位嘉宾。

第一个问题先问这次大会的这个承办单位,51WORLD。我们看到也是发展非常快,但是宣传其实很少,咱们的官网、文章很少说到CIM,很大程度上说的都是数字孪生城市。当然我个人这个理解可能比较简单,就是说因为目前我们建CIM更多都是静态数据。数字孪生,现在可能要有动态数据,所以就是数字孪生城市跟系统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想请王总做一个分享。

王辰康

51WORLD的现在定义自己是一个数字孪生平台公司。然后CIM其实对我们来说正好是在城市这个业务线上的一个具象,就我们内部其实是这么去划分的。那从这个更大范围去理解的话,那很显然性是现在这种叫新型智慧城市,或者说有的叫这个数字完全城市,它一个很基础的,我们叫这个城市底板或者说是新型的基础设施,它是一个底底座,然后在上面叠加各种各样的业务。所以我们现在等于也是城市这条线牵头,然后把整个这个片区和政府成立一些平台公司,把它这个早期的数字资产做完之后,那后面每一个这种更小的这个最小治理单元,它有的是一栋楼,有的是一个港口、一个码头,慢慢的就可以在那平台上做起来。但是这个其实还是一个我理解是两三年的一个规划,因为现阶段的话其实可能还面临着有些地方会重复建设,有的地方也要等着政府把这个平台建完,都可能不知道什么时候。还面临城市更新,建完之后他这个半年或者有的就几个月就更新一下了,那里面又涉及到很多问题。所以CIM的现在肯定是接下来至少我觉得五到十年非常关键,和这种5G、6G、北斗这种非常底层的这种基础学科学科,完全的又是一个支撑它的一个更底层的一个技术,所以这个就是我们的理解了,但是我们要本身是定位一个数字软件平台,所以简单解读一下。

主持人:杨新新

第二个问题是问腾讯的,这个问题也是咱们这参会代表提的。

去年就是四月份,腾讯已经发布了智慧城市的底层平台叫CityBase,我们也从公开的信息能看到,腾讯投资了一些这个领域企业,包括飞渡、奥格,通过投资方式聚合了一部分细分领域的生态合作伙伴,这个也说明腾讯非常看好这个CIM赛道。大家想问就是腾讯对于投资伙伴,包括生态生态合作伙伴的选择有什么样的标准?或者有什么样的考量?另外就是今年你们再进入研发方面有哪些重大的突破?

王辰康

因为我不是这个投资部的,只能讲讲我的理解。

从业务部门的角度来去讲讲。因为腾讯的投资有很多的维度,比如说财务投资、战略投资,那从我们腾讯云的角度来讲,更多的其实是一些我们讲偏这种业务投资会多一些。因为我们在做整个产业互联网的时候,其实更多的是说我们讲产业互联,产业互联一定要把这个产业里面的这些优秀的合作伙伴都连接在一起,你才能去真正的去把这个产业在连在一起。你不能把供应商连在一起,你怎么去解决这个甲方的这个这个这个这个产业互联的问题。

所以这过程里面我们一般会去看的,就从业务角度来讲,我们会去看这个比如合作伙伴的产品,他跟我的产品的互补性然后有没有互补性?那这一方面另外一个方面就是这个合作伙伴他在整个的行业里面,他的成品、他的产品的这个这个定位和他的这个技术的能力,他的成品、他的产品的这个定位和他的这个技术的能力。
我们要既然要投的这个公司,它可能背后的,比如说它的整个的股权结构、股东逻辑,然后是不是比较简单纯粹这个是我们要看的几个点。从业务上来讲,但是从我们角度来讲,我们其实更多就从自己推,比如说我们这个交流一个多月,就投了十五万,就是从我们业务的角度推过去给投资部,那投资会觉得设计能确实在做这个方向给你们也很好这个正好互补。那我们加快进度就投了。那就是这样的就是其实就是看就大家能不能真正的是说在这个产业里面能够形成合力,为这个产业解决问题。

然后那个你刚才问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说我们在今年的CIM领域里面主要的一些研发的一些方向,那我觉得可能其实是从几个维度吧。第一个维度,我们横向来讲,我们还需要做很多的技术深度的融合的一些问题。你比如说我们前面讲到的,我们可能比如在房间里面,大家看到一个那个模型去复杂那个模型,那我就已经搞出来了。你比如说水务领域、市政领域,那我们是不是要把它做出来?那这个部分其实我们在今年里面我们也会跟我们的合同,包括奥格、飞渡,也还其他的部分一起去做这个这这横向的底层这部分,把它做就做得更更广一些。就是对整个的,我们讲客观世界的定义,能够真正把它相对来说标准化。然后另外一个就是在这个纵向的维度上,那么我们其实也会去做不同领域的算法,尤其偏基础算法的一些内容,比如说我们的一些空间数据的这种挖掘,空间数据的这种关联的分析,那这个时候可能我们会投一些精力去做的。那至于在往上一层的这个应用测的一些这种能力,那我们更多的是希望交给合作伙伴,有合同上去在上面去做,就我们提供好基础的能力。

这样能够在这个基础设施上再做一些基础的工作,然后再完善的各种应用的一些范畴,那就叫我们去做。包括比如像水务领域里面,像这个奥格就非常的专业,那这些东西其实就是他们去做就好了。比如说规划领域里面,生态合作伙伴很专业,那就生态合作伙伴去做。所以我们最后是希望通过这样一些方式能够赋能给合作方,把合同连接在一起,然后再赋能到那我们要肯定要去做什么?

主持人:杨新新

宋总,你们作为被投企业有没有补充?

宋彬

腾讯投我们蛮快的,大概是一两个月时间,但是其实进去是觉得还是有点这么小小的兴奋。然后进去之后发现一个现象,好像这个是业务合作跟投资似乎不完全是一件事情。可能认为腾讯投了,跟腾讯绑定就有流量。今天我就代表咱们被投人说句话,完全不是这样子的。说一下个人的一些感受,其实投资者当然它代表是说我们之间一个认同关系。那从技术上来说,我的感受是什么呢?

在一个领域里头,他应该有特点,比如做一个技术点或做一个产品做得很好,我们属于定位是做底层产品的,做CIM的技术平台这一块。我们有些技术点是正好他们觉得还不错,受到认同,然后也经过验证,所以会想投资。像奥格也是在垂直领域,是做得很错的。比如说首先投资这个事情上来说,所以我们两家代表双方不同的特点,代表了不同领域里面我们资政或者腾讯认为做的还行,所以就入了他们的法眼。之所以从这个投资角度来讲,我是觉得这个至少在这个领域里面一定要做到前三名,最好是第一名,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从跟腾讯本身的合作角度来讲,其实关系不是特别大,因为在他们的活动的准则里面,并不是因为我们被投了,我们就得踩上去的,一定是我们跟他说,其实并不是这样。这一块他们其实刚刚讲了,讲的那个合作企业并没有投资,但是一样的,他们在合作。这个包括我过去像这点是说实话让我们有点小失望,但同时我就觉得更好,因为这才叫生态合作,不能说因为咱俩有点关系,咱俩就得怎么样,很多人是认实力的,我认为这个是某种角度,它是从长远来看,它是公平的。只不过我们这可能是有点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感觉了。

李洪飞

我插一句,这个确实是这样的,我刚才提到的飞渡,还有奥格之外的,像国立也好等等,其实我们都没投。

宋彬

包括他们很多的合作伙伴并没有跟他们有投资关系的。所以他们选择的时候,确实看重这个伙伴他本身的这个领域里面做的好坏与否,因为包括这个公司的实力等等,他们从这些去考量的。如果觉得大家可以结婚,那咱就结婚,没办法结婚的,咱就当个闺蜜。

李洪飞

实际上我觉得是这样的,我就接着老宋的这个段子讲一下,其实这里面这个过程就是这样的,就是跟老宋看一眼能对上眼的,有一见钟情了,那就投了。那还有很多,其实可能咱们要磨合。我们现在也有很多的合作,我们到了每个地方去做智慧城市的项目也好,包括做很多的CIM,其实包括像一些测绘院、本地测绘院也好,都是因为他们在本地是最熟悉的情况的,那所以像这些我们都有跟本地的合作。那至于能不能下去投,那就看大家在谈恋爱的过程里面是不是能够,达到更进一步的去发展关系。

宋彬

其实在我接触的阿里、华为等等这些大的企业来看,其实我是觉得腾讯的这个生态合作,其实从我个人角度来讲是挺认同的,因为从他们的合作方法和对合作伙伴的态度、方法和内部的合作机制角度来讲,我认为还确实是蛮适合去工作的一个企业。所以我跟我之前经营的企业还不太一样。这个是我真实感受,也不是恭维你们。

主持人:杨新新

是我们那个群里面他们这个比较关心的问题,总结一下就是说的先合作成为生态合作伙伴还是比较容易的。先合作进行投资,就看这个合作的这个效果。

第三个问题就是问奥格,奥格作为咱们住建部CIM试点城市的主要参编单位,咱们现在已经发布了六本行业标准,奥格也是都参与了。CIM如果要落地,未来咱们还需要编制哪些标准?

许浩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再继续给我们股东爸爸先擦擦鞋。这个我就说两句。确实,我认为腾讯是一个非常好的投资方,如果我们在座的各位企业有好的这个解决方案的话,我觉得可以优先去考虑。这个不是因为投资了我们,就可以掐住我脖子我这么说,而是因为我们其实BAT等排前十的,我们接触很多,尤其在我们第一轮的时候。但是我们在各种领域、各种角度合作下来之后,非常合适。如果说有的企业找了个投资人,像找个爸、找个妈一样,天天事无巨细的去管理,那我觉得我们找一个祖父,就是平时就是很慈爱的,远远的看着你,觉得你签的时候他会跟你说一说,或找你吃吃饭,然后那个很和蔼可亲的方式告诉你。但是又有威严,但是又不失这种相互之间的这种感觉。这个是确实是个人感同身受,但是对我们的经营管理不会指手画脚。

再回到我们这个主持人问的这个问题,其实这个标准这块让我来回答,我觉得有点还是那个我觉得我们的站位还不够高,我只能说试着来回答。因为确实这个标准体系的建设宋总也参与了,应该说整个行业内、全国的这个领域内相关的一个最优秀的公司和专家都在里边。奥格公司虽然做了一些试点,但我们在标准体系建设过程中还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一个角色,只一共是有七份标准体系,我们只参与了一份标准体系。那从我个人的角度出发,我认为接下来整个的标准体系可能可以进一步去深挖的地方是在和iot的这个结合的这个。那我目前这个有平台的技术标准,有了平台的数据标准,有了和平台相关的四阶段审批的、BIM的报建、报审和这个清单化的标准。但是我还觉得还是缺这个城市的一些血液和动态信息过来,这里面不是说具体去决定iot应该怎么来管,而是说这种CIM平台如何在和这个城市的这个动态数据结合的时候,是不是有一些什么范式和规则?我觉得这块儿可能接下来可以进一步来加强。

主持人:杨新新

第四个问题飞度科技宋总。目前大家都学术界还是比较普遍认可的,说CIM是作为未来整个新型智慧城市的一个操作系统,您认为发现这样一个操作系统需要哪些前提条件?

宋彬

这个讲到我们的情怀了。几个院士都要讲操作系统,经常听他们报告。这个某种角度来讲至少我作为我们做这个我们飞渡定位是做技术平台,看到这么一个愿景的时候,其实我是蛮兴奋的,但是又叫操作系统这一块,其实我经常想有没有可能CIM能成为城市操作系统,这个话题,我还真是经常在思考。

既然讲了操作系统,我对标一下这个Windows,对标一下这个安卓,对这个苹果这一块。后来想如果要走到这条路上,技术层面差了一些。第二个就是说从这个本身的这个他的这个价格定位差哪些。后来仔细一想,其实从技术层面,我认为CIM的这个事情他占了个先机,因为操作系统,他们之间的一个资源也好,调度也好,构造的那个通信的这么一个平台进行通信。通用特别底层、特别通用的平台,CIM确实占到了先机,毕竟他解决了这数字化的成果。并且这个解决第二个问题,说人机之间的一个交互,就像我们都是操作那个图形化的操作界面一样。那你看咱们城市里面基本上都用图来来指挥,用图来管,很显然CIM提供这么一个系统。从某种角度来讲,从这个操作系统这个某些特色的角度,确实占了一些这个先机,但是能不能走过去,从技术层面其实还可能独立的地方,但是我是觉得这个逻辑在哪?按照我们以往对操作系统的定义的角度来讲,我认为是比较难的。倒不完全是技术问题。

难在哪里呢?我们看Windows的发展,看IOS的发展、看安卓发展,他们发展的方法完全不一样。Windows在一个合适的时间出现了一个强大的一个牛人,带着一帮人搞了一个这个图形化窗口,一下推广到全球。然后IOS的发展模式也看到了,一个相对封闭的这么一个发展模式,放到硬件一下就带动。那么安卓的发展是用另外一种打法,一种开放的打法。那我在想CIM以什么样方式来发展?是以Windows微软这种手法来做?还是以这个IOS手法来做?还是以安卓手法?后来我想想可能都有难度,为什么呢?因为那是面向to C的环境。那今天我们讲的城市操作系统,它是toG(面向政府)、toB(面向企业)、toC(面向个人)一体化的,有G(政府端)、有B(企业端)、有C(个人端),但是先有G,还得有B,才会有C的部分。因为G和B是整个的数据资源基础。那这种情况下,那我们的toG和toB的文化是什么?至少有一个特征,有一定的商业文化特征,一定的诸侯文化特征。那这里面哪种手法来打这个事情?很显然我是觉得我没想明白怎么打。你是以完全开放的态度去打吗?还是以一个像苹果完全封闭态度去打呢?说实话,我还没想明白,他以哪种我们应该以哪种思路来打这个市场。

从操作系统,技术我先不论了。因为操系统它有大有小,小一点可以是,大一点也可以是,这个到时候政府可以借鉴它,但是怎么去把它让大家都能用起来这个那么在toG\toB这个市场上,它的特征至少我没有想到特别好的一种打法。

因此我是反过来思考这个问题,那什么叫操作系统?那么我们过去认知的操作系统,Windows、IOS,还有安卓是不是我们的目标呢?那我可能认为操作系统本身的定义只会发生改变,说我们过去讲的这些平台也好,讲的操作系统它有个特征,它是中心化特征。那么是不是有可能当我们对操作系统定义发生改变的时候,那么CIM它有可能会变成为一个新型的,有层次的操作系统,是有可能。因为既然是中国文化,那我把它去中心化,去中心化是什么概念?就是说大家一块儿来玩儿,而这个里面很简单,我们对应到一个技术体系,那是区块链是吧?区块链很显然它是一个去中心化,而是建立一个互相信任的一套机制。那这种机制出现的时候,那么我们以这种方式来看待新年代操作系统的时候,那么CIM是不是有可能成为操作系统呢?有可能。比如说这个问题的本身是在于说什么是操作系统,是你用中心化的思路来看操作系统,它是用另外一个视图来看操作系统的时候,那么当这么来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那比如说可能CIM就能够成为操作系统,但是如果他传统的对操作系统来看,我认为是比较难的。

所以问题的根源越大,未来的操作系统。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形态?所以这个问题当我们看到了未来看到这一点之后,那我相信CIM是有可能成为城市的新型的操作系统。

至于说技术层面,我相信我们在座的,包括我们自己,包括像腾讯等,是会具备这种能力的一块来干这个事情。

操作系统这个四个字怎么去解读它?我是用对标到这个安卓这种这种的中心化这种平台来看待它,它是一种新思维,看待它就就像我看在区块链一样,它本身它不是技术,它是一种新思维看待,比如说我这种未来的讲操作系统的时候,它应该是要区别于我们。这个认知的操作系统,当这个东西发生改变的情况下那我认为CIM是有可能成为操作系统。如果距离当下我们认知的操作系统的话,我认为CIM能走到那个地步是比较难的。除非就真的是党的牵头了,来干这个事情,那是有可能存在的,我是想表达这个意思。

主持人:杨新新

好的,感谢各位嘉宾,咱们的圆桌论坛就到此结束。

咨询电话:

400 860 5558